摘要:乌克兰民众普遍拒绝接受美国和俄罗斯的谈判结果。这一情况反映出乌克兰民众对于国家未来的关切和自主决定命运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以自身利益和主权完整为基础,通过和平途径解决当前的冲突。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谈判仍在进行中,尽管存在分歧和争议,双方仍在寻求达成共识,以缓解紧张局势并推动乌克兰局势走向稳定。乌克兰民众的拒绝态度给谈判带来了挑战,表明他们更希望看到本国政府和民众的声音在解决冲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社会正在密切关注这一局势的发展,并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国际社会也期望美国和俄罗斯能够以和平稳定的大局为重,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利益,共同寻求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乌克兰民众高票拒绝美俄“背地谈判”,泽连斯基内外施压争夺话语权

基辅时间2025年2月22日,乌克兰独立民调机构“评级集团”发布的一份报告引发国际关注。调查显示,91%的乌克兰民众坚决反对任何未包含乌方参与的美俄谈判,凸显乌克兰社会对主权问题的高度敏感。与此同时,总统泽连斯基的支持率从1月的57%跃升至65%,其内外政策在冲突僵局中意外获得更多民意背书。
民意撕裂:拒绝“被代表”与务实谈判需求并存
此次民调覆盖1200名18岁以上乌克兰公民,结果显示民众态度呈现复杂张力。尽管超九成受访者拒绝接受美俄主导的谈判框架,但64%的民众支持乌俄直接谈判,且这一比例持续上升。此外,81%的人认为需引入第三方国家斡旋以达成妥协方案,而83%的民众强调安全保障是停火的前提。这一矛盾心理折射出乌克兰社会对冲突的疲惫与对领土主权的坚持。
美俄“利雅得共识”激化矛盾,泽连斯基强硬回应
美俄代表团于2月18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达成四项“共识”,但谈判全程未邀请乌克兰及欧洲国家参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更公开表示,泽连斯基是否参与谈判“无关紧要”。此举引发乌方强烈反弹。
为抗议美俄“越俎代庖”,泽连斯基政府采取了两大行动:
1. 军事施压:2月21日,乌军动用无人机炸毁俄罗斯南部克鲁泡特金石油泵站。该设施由美资控股的里海管道公司运营,承担哈萨克斯坦至欧洲的石油输送,袭击导致输油量骤降70%,直接打击美国能源利益。
2. 外交博弈:乌外长瑟比加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紧急约见中国外长王毅,寻求中方支持“公平且所有当事方接受的和平协议”。此前,泽连斯基曾提出三大谈判条件——普京接受审判、俄归还全部领土、乌克兰加入北约——被外界视为“不切实际”,但实则为争夺谈判主导权的政治姿态。
乌克兰的困境:夹缝中的生存逻辑
分析指出,乌方强硬姿态的背后是深重的危机感。一方面,美国已暂停对乌军事援助,并索要价值3500亿美元的矿产资源抵债;另一方面,俄罗斯在战场上持续扩大控制区,乌东部四州及哈尔科夫部分区域已处于俄军实际掌控。若美俄绕过基辅达成协议,乌克兰恐面临领土割让与安全保障缺失的双重风险。
泽连斯基的困境在于:既要回应国内民众对主权的坚定诉求,又需在美俄博弈中避免沦为“弃子”。其转向中国示好的策略,既是为制衡美国单边主义,亦是为拓宽国际支持渠道。
国际社会反应:和平前景仍不明朗
尽管中方表态愿为政治解决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但美国主导谈判的意图未变。特朗普政府被曝试图以停火换取乌克兰让渡矿产开采权,进一步削弱乌方谈判筹码。欧洲国家虽对美俄排除己方不满,却因依赖美国安全框架而难有作为。
当前,乌克兰局势已陷入“死循环”:民众拒绝妥协的民意限制政府灵活性,而军事劣势又迫使泽连斯基以极端手段争夺话语权。若美俄坚持“利雅得模式”,乌克兰恐被迫接受既成事实;若冲突持续升级,扎波罗热核电站等关键设施的安全风险或将引发更大危机。
乌克兰民众的集体拒绝,既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亦是对大国政治的控诉。然而,在现实政治的铁幕下,泽连斯基的“强硬舞台”能持续多久?答案或许取决于美俄交易的价格,以及国际社会能否真正倾听乌克兰的声音。
转载请注明来自和福秀元自媒体网,本文标题:《乌克兰民众拒绝接受美俄谈判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