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近期发布了关于保健食品的消费提醒,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警惕虚假宣传,理性消费。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保健食品市场日益繁荣,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广东省相关部门及时发布消费提醒,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要保持警惕。消费者应认真了解保健食品的基本概念,明确其与普通食品的区别。保健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但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应关注产品的批准文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确保购买到的是正规产品。,,消费者还需警惕虚假宣传。一些不法商家为了推销产品,可能会夸大保健食品的功效,甚至宣称其具备治疗疾病的效果。消费者应保持理性,不相信不切实际的宣传,不盲目购买。在购买保健食品时,如有疑虑,可咨询专业人士或相关部门,以免上当受骗。,,广东省发布的保健食品消费提醒旨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应提高警惕,关注产品信息,不盲目相信宣传,确保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广东发布保健食品消费提醒 警惕虚假宣传!3月4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消费者普遍网购保健食品的现象,发布消费提醒,强调保健食品是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老年人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谨防虚假夸大宣传行为,不能将保健食品用于治疗疾病。
购买保健食品时应认准“蓝帽子”标识。这些产品须经国家食品监管部门注册或备案,包装上应标注“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或备案号。消费者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查询产品信息,核实真伪。
产品标签上的信息应完整清晰,包括名称、原料、功效成分及含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保健功能、食用方法及用量、保质期等。消费者应依据其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等关键信息,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商家声称产品可治疗疾病、使用“根治”“快速见效”“永不复发”等功效断言均为虚假宣传。消费者应警惕非官方举办的“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会销形式推销产品,并注意核验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谨防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
消费者在直播带货中需提高防范意识,慎防直播间利用“专家义诊”“患者案例”“限时秒杀”等营销话术诱导冲动消费。若发现直播带货过程中使用医生、专家等形象,或通过AI技术虚拟数字人及公众人物形象或配音来虚假宣传及推销产品,应及时取证并举报。
购买保健食品时应优先选择正规药店、商超等正规经营场所或经备案的线上官方平台。其他网点购买时需查看店铺资质证照,核实经营范围是否包含“保健食品销售”。避免通过无资质微商、私人渠道购买,拒绝通过私人转账、第三方链接等非正规渠道交易。
保健食品可以调节机体功能,但不能代替正常膳食。消费者应根据自身健康状态选择适宜产品,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应遵医嘱。出现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得以保健食品替代药物治疗。
存放保健食品时应参照产品标签标注的贮存条件,如阴凉干燥处,避免高温、潮湿或阳光直射。开封后注意密封,按保质期食用,若出现异味、变色、结块等变质迹象,立即停用。建议消费者避免一次性购买过量的保健食品。
购买时应注意索要并保留发票、小票等消费凭证。若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虚假宣传,请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拨打12345、12315投诉举报,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转载请注明来自和福秀元自媒体网,本文标题:《广东发布保健食品消费警示,警惕虚假宣传陷阱》